說是媽媽的食譜,不如說是奶奶的食譜比較正確,老人家還清醒的時候,又或是我年紀還很小的那些年,這個粿往往會在冬至湯圓、或是正月元宵的時候出現在我家的點心時間
食物名稱我已經完全沒有印象,只記得要怎麼做,偶爾,老媽會仿效奶奶的做法
但,味道和形狀已沒有奶奶的味道
而老媽,也不知道該怎麼稱呼這個食物的名稱,所以很籠統的給他一個名字"粿"
做出來的感覺像草仔粿,不過顏色、形狀和味道好像又不太一樣
真正的名稱,也隨著奶奶走了,消失在我的記憶之中
我還記得,隔壁人家還是三合院沒改建成樓房之前,在節慶時是專門製做粿粹的
尤其是冬至與元宵的時候,總是忙得不可開交,那時候奶奶都會帶著我們小孩子到隔壁去幫忙,代價就是會拿回一堆免費的白色粿粹
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把部分的粿粹染成粉紅色,然後兩手的紅艷許久都退不掉
然後是準備好的粿粹分揉成小圓球,這就是過節用的湯圓
不過大概是因為光吃湯圓太無趣,所以老人家還用這些粿粹做成了別的點心,來增進食慾
=============我是懷念的分隔線=============
材料:粿粹、香菇、蝦米、絞肉、月桃葉(洗淨備用)、紅蔥頭(或油蔥)
鄉在別的地方,這裡指的是我的故鄉,而不是奶奶和爸媽的故鄉,一年會包兩次肉粽
一次是端午,一次是冬至,每年我最期待的就是這兩個節日。
不過照慣例,因為今年家中有喪,所以不能綁粽子,都是由住在遠方的舅舅捎來的,基本上月桃葉準備起來不是太麻煩,因為冬至到了別人都在準備包粽子XD在好幾個星期前就已經有人在賣了。
另外,有些地方的粽子是包竹葉,有些地方包月桃葉,我家偏愛月桃葉,雖然前置作業需要刷洗、浸泡、川燙的費工夫,保存方式因為都是半新鮮的,所以幾乎都要放冰箱,並且似乎易破而竹葉比較簡單,不僅保存容易-因為是乾燥的,老媽只有稍微洗過
如果沒有月桃葉,用烘培紙也可以取代,奶奶還有用過高麗菜葉,高麗菜葉也不錯,因為可以一起吃下去)
做法:
1.香菇泡水、切絲。蝦米泡開。
2.新鮮紅蔥頭下油鍋炒香,放香菇、蝦米炒香。(沒有新鮮蔥頭用現成的油蔥也行,但是就沒有那麼香)
3.下絞肉、下醬油,調鹹淡,炒好之後放涼待包
4.取部分的粿粹,在手掌上攤平,包料,包好的形狀奶奶說是像一隻龜,我覺得比較像一個沒有稜角的三角形,或是像山的形狀
5.然後把包好的形狀放在月桃葉或是高麗菜葉上
(如果是月桃葉稍微裁剪一下,高麗菜葉須先川燙過,選比較柔軟的葉面,盡量不要有梗)
6.上蒸籠或是蒸鍋,炊熟即可
備註:
炊好的粿,因為有部分是揉成粉紅色的,所以看上去非常有趣,白色、紅色配上襯底的綠色,一口咬下,很軟很Q,比起湯圓,這是對我來說最懷念的冬至食物
裡面的餡料奶奶是包鹹的,我想也可以包甜的吧,芝麻、花生、紅豆也不妨可以試試看
又或許可以做成像是紅龜粿那種綠豆沙混薑的半鹹甜口味,也是值得嘗試的
公告
{同人文的部分,在鮮網的進度比較快,不過鮮網好像要登錄才能看到文章內容,若想要超前進度,可自行點選連結前往鮮網觀看。
目前同人文只在這裡和鮮網上載。}
{因應照片過多,超過系統的容量,我會開始刪除照片,所以如果有看到文字說明卻沒看到圖片的,表示被我清除囉..因為系統容量非無限,在我找到新的部落格去處前,請見諒!!}
- Dec 22 Tue 2009 01:12
媽媽的食譜-粿
close
圖片來源,感謝PTT廚友kaiyen借圖,版權屬kaiyen廚友擁有
(另外廚友借圖的同時也分享:廚友家都叫這個「菜粿」,不過內餡: 材料用的是豆干、筍乾、香菇和豌豆莢切丁拌炒,調味用的是鹽和糖,廚友外婆的作法是到這邊為止,此外廚友的奶奶則是在包起來之前還會加進花生粉,因為說這樣吃起來比較香。)
媽媽的食譜-粿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