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的食譜-自製龍眼乾/桂圓乾
一台斤(600公克)的龍眼乾大概要價200~300元不等,手續繁複的製作過程,或許要價這麼多也不為過。
可是一般家庭要吃掉一盒的龍眼乾,可是要花上許久的時間,搞不好還吃不完。
所以我家總是習慣趁著龍眼盛產的時候,自製帶殼的龍眼乾,要吃多少剝多少,比起買來的要便宜許多,份量也可以自行控制。
說起我家製作龍眼乾的歷史,大概在阿嬤還在的那時候就有了,我還記得小時候幫忙炒龍眼的情景,還有擺在柑仔(台語)上的圓滾滾的褐色龍眼。
【所謂的柑仔,又或者可以寫成橄仔,是一種竹編的器皿。也就是台語俗稱的橄仔店的來由。在以前的雜貨店就是用這種竹編器皿來盛裝物品販賣的,由器皿的名稱而通俗的雜貨店店稱,而在鹿港八郊中就有『橄郊』,指的就是橄仔店業者組成的同業公會。
現在的柑仔比較少見,不過我家還是有好幾個服役中的橄仔,似乎還可以被稱為台啊(台語),但這兩種物品又好像有所區別,台啊(台語)的編織網目好像是比較細的,台啊的國語好像就是指『篩』。】
不過實際上一開始應該是由於盛產期的龍眼太多,一下子吃不完,才會這麼製作的。
傳統製作龍眼乾是用灶火烘的,還講究燒的柴火。
但我家則是用家庭製作的方式,所以當然不可能用灶火烘,雖然我家以前也有一口大灶就是。
======我是關於龍眼的分隔線=====
前置作業:(現在還是新鮮的生果)
買來的龍眼,第一步就是把帶殼的果實從枝葉上剪下來,剪下來的時候要注意,要留下部分的蒂頭部分,有破損的就捨棄。
材料:已經剪好的龍眼生果
做法:
1. 龍眼生果用大鍋、瓦斯爐中火、不停翻動、乾炒約30分~一小時,將龍眼炒熱。
(阿嬤的說法是這樣炒過的龍眼乾會比較香)
(我家原則上剪下來的生果並沒有在洗過,因為洗過會帶水份,這樣做出來的帶殼龍眼乾會容易發霉與失敗,如果堅持要洗過,炒製的時間要拉長到將水分完全去除才行!!)
(過程中外殼若有破損的果粒要捨棄,炒的時候請不要太粗魯,火也不能太大,以免爆裂)
2. 然後將炒過的龍眼生果放到柑仔(台語)上用太陽曝曬,夏日的陽光劇烈的話,大概曝曬一周左右即可。
(白天拿出,晚上拿進,因為放在外面的話,晚上會有露水沾附,那就白費功夫了)
(曝曬時間可以剝一顆看看,果肉呈現近黑色,並且乾燥到附在果核上即完成)
(過程中外殼若有破損的果粒就捨棄)
3. 接下來的保存看是要先剝殼放冰箱,又或者像我家一樣整包用塑膠袋包好,放在乾燥處,要吃再剝
備註:
自製的好處就是衛生,因為龍眼乾要從果核上剝除的過程,說實在的,外面賣的,不知道乾淨度如何。
也不需要特別去買,就用盛產期的龍眼製作就好,同時因為是盛產期的龍眼,不僅價格便宜,同時也非常甜。
另外,過程中外殼若有破損的果粒要丟棄的理由,是因為水分還沒有完全乾燥,會有發霉和孳生蟲蟲的疑慮,請特別注意!!
說到龍眼,我叔叔家門口就有一顆龍眼樹,並沒有特別的照料,也多半同樣依循的一年豐收、一年歉收的龍眼結果季節。
而偶爾為了整理而鋸下來的粗支,就成了最好的柴火-俗稱的龍眼柴。
據老媽的說法,龍眼柴的質地堅硬,很適合當作柴火。